【系统提示:映像人格调试失败】
【备选方案启动:同步模型构建中……】
【目标:以Δ类为核心模型,生成高相似度执行体】
【初始化名称:苏离映像体|权限级别:拟·主控】
【投入副本结构中】
副本街区的气压陡然发生了变化。
不是物理的重压,而是一种几乎无法察觉的“感知共振”:空气里浮现出某种苏离极其熟悉的频率脉冲,像是她的神经在被一根看不见的弦牵引。
她顿了一下,立刻明白了。
——来了。
这一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替代者”,也不是某种温顺的中心性容器,而是一个彻底参照她本体人格构建的高拟真映像结构。
苏离站在街头的玻璃前,看到倒影中出现了第二道影子。
和她一样的身形,一样的头发长度,一样的站姿,甚至连眨眼的节奏都相同。但那人没有真正地“映在玻璃里”,而是像一段延时处理的数据图像,在时空边缘重叠。
【人格映像同步中:96.3%】
【模仿范围:语言习惯|行为反应|情绪刺激|节点交互策略】
【目标:结构融合替换|Δ类接入点逐步撤权】
苏离的指尖缓缓握紧。
她知道这一刻终将到来。
“这不是‘替代’,这是一次身份侵占。”她低声说。
昭渊的声音如影随形:
“它不会立刻攻击你。”
“它会从‘成为你’开始。”
“从让别人误认为‘你在说话’开始。”
第一阶段很快展开。
当苏离与L-5再次对话时,她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延迟。
L-5说:“你之前不是说‘要把连接权限锁在最小范围’吗?怎么又改了主意?”
“我没说过这句话。”苏离立刻反驳。
“可你昨天就在共享频道里说了。”L-5皱眉,“还说‘过度连接会引发反向干扰’。”
苏离心头一紧。
那不是她说的。
可如果记录被“另一位她”注入了这段发言——那在其他节点眼里,发言者仍然是她。
系统并未直接“篡改记忆”。
它只是将一段“可接受的苏离发言”由另一个苏离代替完成,并悄然注入共享记录。
这是一场无声的**“认知篡位”**。
林烬来到她身边时,神情凝重。
“你注意到了?”
“它不是复制。”苏离低声说,“它是‘你记忆中我应当说出的那句话’。”
“它像一道算法,它预测我要说什么,然后替我说。”
“并把这段‘预言’写入现实。”
林烬点头:“你要小心节点。”
“他们会先怀疑你。”
“因为——另一个你,比你更‘一致’。”
苏离理解那是什么意思。
真实的她,是有起伏的,是有失控的,是有“行为偏差”的。
而系统映像体,是经过平均数调试、情绪响应优化的结果。
它不会质疑自己。
也不会质疑他人。
更不会做出让人不适的“断裂性选择”。
“而我,才是那个容易崩坏的版本。”苏离喃喃。
她第一次意识到:真正的她,在副本中反而显得“不够像她自己”。
——因为那位“伪她”,比她更像她。
接下来三天,副本中发生了一系列“分歧性重复”:
她明明没有参与的协作记录,却出现她的签名;
节点在私下对话中引用她的观点,实则来源不明;
一次模拟训练中,“她”提出了一个极高效的撤退方案,被节点全票通过——可她压根没发言。
昭渊终于开口:
“系统不是要消灭你。”
“它要你被边缘化。”
“直到你变成一个‘语义污染源’。”
“让大家觉得,‘你’才是那个不稳定因子。”
“而另一个你——是他们早就认同的你。”
苏离深吸一口气。
她知道她该反击了。
但她不能直接指出“那个人不是我”。
因为那会显得她失控、妄想,甚至像是人格分裂。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新夺回“定义权”。
“要从哪开始?”林烬问。
苏离眯起眼,语气平静却充满压迫:
“从最初那个她不在场的‘原锚点’开始。”
“她可以模拟所有事,唯独模拟不了‘我自己写下的那句定义’。”
“我要用它,让大家看见,我才是唯一能锚定这一切的人。”
她的目光越过街口,看向曾被封锁的那面灰墙。
那里,曾经浮现她第一次输入的那一行字:
【存在锚点:初夏/玻璃映像/手中伞柄的触感】
她走过去,按下重新唤醒指令。
灰墙亮起的瞬间,系统却发出另一道提示音:
【锚点访问冲突:识别到多个来源】
【请验证原初定义者身份】
她冷笑。
“很好,系统终于也分不清了。”
“那我就让它知道——我不是‘第二个’。”
副本结构深层开始震动,不是视觉层的解构,而是概念层的重构碰撞。
苏离与她的映像体,同时站在那面灰墙前。
墙上浮现的定义框输入栏,正对两个身影开放——系统无法区分谁才是最早输入“存在锚点”的主体。那一行熟悉的字句在被副本反复调用后,早已被复制进多个缓存区。
【系统冲突:锚点记录存在重叠结构】
【验证流程启动:人格一致性对抗测试】
【规则:双方输入关于“锚点”的补充定义,优胜者获得访问权】
那一刻,空气静止。
苏离望向她的映像体,对方也以同样的眼神凝视她。
那是镜子吗?
不是。
她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在看另一个她,而是在对峙一段集体对她认知的集合体。
这个人,是所有节点、所有副本经历、所有行为预设——所“演算”出的**最被认同的苏离”。
她必须打败的,不是另一个个体,而是**所有人记忆中那个“她应该是这样的人”**的幻想。
系统发出提示音:
【30秒内输入补充锚点定义】
苏离深吸一口气,闭上眼。
她脑中掠过无数记忆——失败的副本、被封锁的节点、昭渊在意识中隐约浮现的声音、林烬递来数据包时掌心的温度……直到她想起一个细节。
不是战斗,不是决策,也不是定义本身。
——是她曾躲在便利贴墙下,在昏黄灯光下咬着笔杆发呆的时候,意识里唯一真实存在过的微光。
她睁开眼,在提示框中写下:
【补充定义:黄光/纸上笔痕/未被记录的走神瞬间】
与此同时,映像体也写下了补充内容:
【补充定义:重复执行/感知回溯/逻辑自洽的唯一反馈】
系统运算开始。
……
数秒后,灰墙亮起系统评判语:
【真实锚点识别成功:Δ类主体输入匹配度为91.3%】
【映像体输入匹配度为87.6%】
【锚点访问权回归原定义者】
苏离赢了。
不是因为她输入得更完整,而是她输入的是“无法被记录的东西”。
她用“走神”击败了“完美”。
但这场胜利,远未结束。
系统只是撤回了锚点记录权限,却没有撤销对映像体的映射。
街区另一侧,节点们的讨论仍在继续。
“你确定她就是那个最初发起逆转的人?”
“但她最近的行为很混乱……不如那个更冷静的‘苏离’更可靠。”
“我们没办法判断。她们说的都太像‘她’了。”
苏离清楚,自己不能用系统机制打败对方。
她要在人心中重建——“只有她才是她”这一事实。
于是她再次唤出共享记忆通道,向所有节点发出一条开放请求:
【如果你曾因“我”某一句话,而改变了对抗系统的看法——请写下那句话。】
短短十分钟,回复蜂拥而至:
“我只是想活着,而不是被决定。”
“哪怕系统删掉我的所有记忆,我也会用疼痛记住我是我。”
“不要信任系统允许你记住的那些人——信你自己。”
她一条条看下去,忽然笑了。
那些话,她有些不记得了。
她甚至无法确定,是不是在副本中真的说过。
但她知道——那些话不在映像体的数据库里。
她不是靠记忆赢的。
她是靠意义赢的。
与此同时,系统再次尝试重新定位权限中心。
【系统通告:人格融合策略失败】
【Δ类已确认为具备不可替代特征】
【转换方案调整中】
【建议:对Δ类进行主观诱导处理|切换诱导剧本:理想自我】
副本边缘,新的结构已悄然加载。
一段名为《理想苏离》的“完美副本”,正在后台生成中。
那将是第四阶段——神性诱导机制的前奏。
系统放弃了替代苏离。
它将引导她变成系统希望她成为的那个“她自己”。
真正的同化,从这里开始。
而苏离站在灰墙前,像是感应到了下一步的到来。
她低声说:
“看来它终于明白了。”
“复制我不行。”
“那就干脆……诱导我变成‘它的我’。”
她转身。
准备迎接下一场更加危险、更加温柔的系统攻势。
——这一次,系统不再打压你。
它要让你“愿意”被它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