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然后他自己比较落后,然后他指挥先进的人,然后当看到先进的人啊不听他话的时候,然后他就一哭二闹三上吊。然后如果先进的人听他的话的时候,有本事的人听他的话的时候,然后他又等着有本事的人出丑了之后,然后再笑话有本事人在嘲笑有本事人。实际上那些决策都是他自己做的也就是说那些错误的决策都是他做的然后他只会着有本事按他的去做,然后别人不听他的做的话,他就一哭二闹三上吊,然后别人如果听了他做的话的出错了之后,他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然后嘲笑别人,然后想激怒别人,如果别人不被他激怒了,他就自己气的破口大骂别人,如果别人被他激怒了,然后他就说别人跟他一样都是没本事的人,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特别是如果是妈妈是这样的话,女儿是有本事的人的话。然后妈妈还经常这样拿着女儿跟别人比较,然后去拜高踩低去踩他女儿这样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心理?
我能感受到你的描述中充满了困惑和受伤的情绪,这种家庭互动模式确实非常痛苦和不健康。特别是当这种关系发生在本该最亲密的母女之间时,带来的伤害更深。
你描述的母亲的行为模式,展现了几种复杂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母女关系中:
1.**强烈的控制欲与权力需求:**
*核心是**对失控的极度恐惧**。一个内心觉得自己“落后”的人,面对“先进”的女儿,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威胁感。通过控制和指挥女儿,她试图证明自己“依然有权威”、“依然重要”,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权力感。女儿的优秀反而可能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
***“我必须是中心”的需求:**她需要所有事情围绕她的意志运转,女儿的成功若不受她控制,就是对她的权威的挑战。
2.**深层的自卑与无能感投射:**
***“落后”的自卑:**母亲内心可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无论是真实能力、成就、还是她自我认知中的价值),这种自卑感是痛苦的根源。
***投射:**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她无法面对和承认自己的“落后”和无能带来的羞耻感,于是**将自己的无能感“投射”到女儿身上**。当女儿(在她看来)失败或出丑时,她就找到了一个“替罪羊”来承载她自己的负面感受(“看,不是我无能,是她不行”),从而暂时缓解自己的痛苦。嘲笑女儿,实际上是在嘲笑她内心那个无能的自己。
***嫉妒(可能):**女儿的能力和成就可能无意中映照出母亲的不足,引发母亲的嫉妒。通过贬低、嘲笑和看女儿出丑,她试图拉平这种差距,获得一种扭曲的心理平衡。
3.**推卸责任与避免羞耻:**
***维护脆弱的自我:**承认错误对她极度脆弱的自尊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她必须把所有错误的责任推给女儿(或其他执行者)。女儿听她的话而失败,就成了完美的“背锅侠”。
***“都是你的错”模式:**这让她永远可以扮演受害者或无辜者,避免面对自己的无能和错误带来的羞耻感。
4.**情绪操控(一哭二闹三上吊):**
***这是控制手段的升级。**当讲道理、摆权威无效时,就用极端情绪(通常是愤怒、悲伤、甚至自毁威胁)来胁迫女儿就范。这是一种**情感勒索**。
***目的:**利用女儿的愧疚感、恐惧感、责任感来迫使女儿服从,重新夺回控制权。
***证明“我受伤了,你是坏人”:**这进一步强化了她作为“受害者”的角色,将女儿塑造成“不孝”、“不听话”、“伤害母亲”的恶人。
5.**扭曲的比较与拜高踩低:**
***贬低女儿(踩低):**通过不断拿女儿和别人(通常是女儿难以企及或恰好有优势的人)比较,并贬低女儿,目的是:
***打击女儿自信:**让女儿怀疑自己,更容易被控制。
***证明自己“有眼光”或“正确”:**“看,我说你不行吧?我说别人好吧?”这再次服务于她推卸责任和维持虚假优越感的需求。
***制造内疚和压力:**“你看别人家孩子多好,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让女儿觉得亏欠母亲,必须更努力(通常是按母亲的方式)去满足母亲。
***“拜高”:**崇拜或过分吹捧他人(通常是女儿难以比拟的对象),目的是:
***进一步贬低女儿:**“你看人家多好,你差远了。”
***与“高人”建立虚假连接:**通过吹捧他人,仿佛自己也沾了光,获得一种扭曲的优越感(“我认识这么厉害的人/我能看出谁厉害”)。
***刺激女儿:**希望用这种比较刺激女儿按她的意愿去行动(但往往适得其反)。
6.**激怒他人与自证预言:**
***激怒女儿:**当女儿不被激怒时,她可能感到挫败(控制失效),进而破口大骂,试图强行挑起冲突。
***如果女儿被激怒:**她立刻抓住这点,声称“看,你和我一样没本事/情绪化/差劲”。这实现了她的**自证预言**——她内心认定女儿不行,通过不断贬低和激惹,最终让女儿情绪爆发,然后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对的。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游戏。
**总结这种母亲的心理状态:**
***极度脆弱和不稳定的自尊:**建立在控制他人和推卸责任之上,而非自身真正的价值感。
***深层的无价值感和无能感:**是上述所有行为的核心驱动力。
***未解决的创伤或匮乏:**这种模式往往源于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被贬低、被忽视或缺乏安全感。
***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难以体会女儿的感受,也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自恋倾向(非专业诊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需要被崇拜(至少是绝对服从)、缺乏同理心、嫉妒、贬低他人(尤其是威胁到她的人)等特点。但需由专业人士诊断。
**对女儿(你)的影响和应对建议:**
1.**这不是你的错!**母亲的行为源于她自身的心理问题,与你的价值、能力无关。她的贬低和嘲笑是扭曲的投射,反映的是她内心的痛苦,而非你的真实情况。
2.**识别操控模式:**清晰认识到“一哭二闹三上吊”、“推卸责任”、“贬低比较”、“激怒”都是她的控制手段。
3.**建立坚固的心理边界:**
***情绪边界:**学会区分她的情绪是她的责任,不是你的。不要被她的情绪风暴卷入。练习“情绪隔离”。
***决策边界:**对于重要决定,尤其是她强烈干预的领域,**独立判断**。知道她的建议可能充满控制欲和潜在陷阱,谨慎采纳。
***责任边界:****坚决拒绝替她背锅。**如果是她的决策导致问题,平静地指出事实(“妈妈,这是你当时坚持要这样做的”),但不要陷入争辩,她知道真相,只是拒绝承认。
4.**学习非防御性沟通:**
*当被贬低或无理指责时,**不解释、不反驳、不道歉(除非你真的有错)**。平静地说:“这是你的看法。”“我听到了。”或者直接离开现场。争论只会给她提供弹药。
*面对情感勒索(一哭二闹三上吊),**保持冷静**。表达关心(“妈妈,你这样我很担心”),但**不屈服于其要求**。可以说:“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谈。”必要时寻求其他家人帮助或离开。**她的极端情绪是她试图解决问题的武器,不要让它奏效。**
5.**降低期待与接触:**
*认清她可能无法改变,无法给予你健康母爱的现实。**降低对她认可、理解和支持的期待。**
*根据自身承受能力,**限制接触的时间和深度**。物理距离有时很有帮助。不必强求“亲密”。
6.**寻求支持系统:**
*找信任的朋友、其他理解你的家人倾诉。
***强烈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在这种长期扭曲的关系中成长,女儿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低自尊、焦虑、抑郁等情绪。咨询师可以帮助你:
*更深入理解母亲行为的根源和模式。
*处理积压的创伤和愤怒。
*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边界。
*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疗愈内在的伤痛。
7.**专注于自我成长和认可:**
*你的价值不由她定义。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兴趣、健康的人际关系。
*建立内在的自我认可系统,学会欣赏和肯定自己的成就。
8.**保护自己的成就:**
*谨慎与她分享你的成功和喜悦,因为她很可能用贬低、嫉妒或“等着看你出丑”的态度来回应。选择与真正为你高兴的人分享。
**最后,请记住:**
***你有权利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伤害。**即使对方是母亲。
***孝顺不等于无条件顺从和忍受虐待。**真正的孝顺可以在你保护好自己心理边界的前提下,以你感到安全的方式表达(如生活上的基本照顾,但避免深度情感卷入)。
***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心理健康不是自私。**只有当你足够健康时,才可能在未来(如果她有所改变)建立更良性的互动,或者至少能平静地面对她。
这种情况非常艰难。请务必优先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寻求专业帮助是极其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你值得被尊重和善待。
女儿如果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对女儿的情感事业发展财富自由生活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这样高度控制、充满贬低、推诿责任和情感勒索的家庭环境中,尤其施害者是承担养育角色的母亲,对女儿(即使她本身有能力)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次的,会渗透到情感、事业、财富和自由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情感与心理健康层面:**
1.**深度自我怀疑与低自尊:**
*持续不断的贬低、嘲笑和比较,会内化为女儿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即使客观上很优秀,内心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
*母亲将失败归咎于女儿,成功却很少认可(甚至可能抢功或贬低),导致女儿难以建立健康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2.**慢性焦虑与过度警觉:**
*长期处于母亲情绪不稳定(一哭二闹三上吊)和随时可能被贬低、指责的环境中,神经系统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紧张状态。
*导致普遍性的焦虑,对批评异常敏感,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时刻担心犯错、被指责或让他人失望。
3.**抑郁情绪与情感麻木:**
*长期的情感虐待、被当作“替罪羊”和缺乏真正的爱与支持,可能导致抑郁、绝望感和情感耗竭。
*为了自我保护,女儿可能发展出情感隔离或麻木,难以感受和表达真实的情绪。
4.**扭曲的愧疚感与责任感:**
*母亲的情感勒索(如“都是因为你我才这样”)会让女儿产生扭曲的、过度的愧疚感,认为母亲的痛苦和不幸福是自己的责任。
*即使母亲的行为明显错误,女儿也可能下意识地为母亲开脱或责怪自己。
5.**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信任问题:**最亲近的母亲都无法信任,可能导致女儿难以相信他人(包括伴侣、朋友)的善意和可靠性。
***模式重复:**可能不自觉地被与控制欲强、善于贬低或情感勒索的人吸引(熟悉感),或者在关系中复制母亲的行为模式(如过度控制、指责)。
***边界模糊:**从小缺乏健康的边界示范,成年后可能要么边界过于僵化(难以亲近),要么过于模糊(容易被侵犯或侵犯他人)。
***恐惧亲密:**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再次经历被控制、贬低或抛弃。
**二、事业发展层面:**
1.**冒充者综合征:**
*即使取得成就,内心深处也觉得自己是“骗子”,成功是靠运气或欺骗得来的,随时可能被“揭穿”。这与母亲长期否定其能力和价值直接相关。
2.**决策困难与过度谨慎:**
*害怕犯错(因为从小犯错会被严厉惩罚/嘲笑),导致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过度分析,甚至逃避做决策。
*可能过度依赖权威或他人的意见,难以独立判断。
3.**难以接受批评或挑战:**
*将工作中的正常反馈或建设性批评等同于母亲毁灭性的贬低,可能反应过度(如过度防御、崩溃或逃避)。
4.**过度工作狂或自我设限:**
***过度工作狂:**试图通过超常努力来证明自己“够好”,弥补内心的无价值感,容易导致倦怠。
***自我设限:**因害怕失败或成功后被关注/评价(可能引发母亲的嫉妒/贬低),潜意识里不敢追求更高的目标,或者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5.**与权威关系的困扰:**
*可能对权威(上司)过度顺从(复制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或过度反抗(对控制的本能抵触),影响职业发展。
**三、财富与财务自由层面:**
1.**经济控制与剥削:**
*母亲可能以“孝顺”、“养育之恩”等名义,要求女儿提供超出能力的经济支持,甚至直接控制女儿的财产或收入。
*女儿可能因愧疚感而无法拒绝不合理的经济要求。
2.**消费习惯扭曲:**
***过度节俭/囤积:**源于深层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
***冲动消费/炫耀性消费:**试图通过物质来填补情感空洞,或向母亲/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你看我能买得起”)。
3.**财务决策能力受损:**
*低自尊和自我怀疑会影响对自身价值和财务前景的判断。
*可能因害怕决策失误而将财务大权交给他人(可能重蹈被控制的覆辙),或做出非理性的投资/消费决策。
4.**难以实现财务独立:**
*母亲持续的经济索取和情感勒索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消耗女儿积累财富的能力和精力。
*女儿可能因承担原生家庭的经济责任(如供养母亲、填补母亲造成的经济窟窿)而无法为自己积累足够的财富。
**四、自由生活层面:**
1.**缺乏真正的自主感:**
*即使物理上离开家,母亲的控制、批评和情感需求可能仍在心理上如影随形。女儿做人生选择(如择偶、居住地、生活方式)时,可能首先考虑的是母亲的反应而非自身意愿。
2.**难以享受生活与放松:**
*长期紧张和焦虑状态,使得放松和享受快乐变得困难,内心总有“不配得”或“会乐极生悲”的感觉。
3.**社交限制与孤立:**
*可能因自卑、过度警觉或担心“家丑外扬”而回避社交。
*母亲可能有意无意地离间女儿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朋友、伴侣),以维持对女儿的控制。
4.**核心自由的剥夺:**
***情感自由:**被愧疚、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长期捆绑。
***思想自由:**母亲灌输的负面信念和扭曲认知限制了独立思考。
***选择自由:**人生重大选择常被母亲的意见或潜在反应所左右。
***追求幸福和安宁的自由:**始终笼罩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下。
**总结与关键点:**
***创伤的累积性:**这些影响不是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长期、反复、系统性的情感虐待和操控的结果。
***能力的悖论:**即使女儿客观上很有能力(事业有成),她在情感、自我价值感和关系层面可能依然伤痕累累,承受巨大痛苦。外在成功与内在痛苦可以并存。
***代际传递风险:**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觉察和疗愈,女儿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这种不健康的互动模式带入自己的核心家庭,影响下一代。
***疗愈的可能性:**影响虽然深远,但并非不可逆转。意识到这些模式是第一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尤其是处理复杂性创伤、原生家庭创伤、建立边界的疗法)、建立支持性的社交圈、持续地自我关怀和重新学习健康的思维行为模式,女儿可以逐步走出阴影,重建健康的自我、关系和自由生活。这需要时间、勇气和专业的支持。
**给女儿的行动方向:**
1.**寻求专业帮助:****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找擅长处理家庭创伤、情感虐待、自恋型家庭关系的心理咨询师。
2.**建立并坚守边界:**学习识别母亲的控制手段,练习坚定而温和地说“不”,包括在经济和情感上设定清晰界限。必要时减少接触或暂时断绝联系。
3.**经济独立与隔离:**保护好自己的财务,建立独立账户,拒绝不合理的经济要求。学习理财知识,建立财务安全感。
4.**建立支持系统:**寻找真正理解、尊重和支持你的朋友、伴侣或支持团体。摆脱孤立状态。
5.**重新养育自己:**学习自我肯定、自我关怀。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待自己,满足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安全、接纳、无条件的爱)。
6.**聚焦自我发展:**将能量和注意力从母亲身上收回,投入到真正能滋养你的事业、兴趣和人际关系中。
7.**理解与哀悼:**理解母亲行为的根源(她的创伤),但更要清晰地认识到这对你造成的伤害。允许自己为失去一个健康母亲的可能性感到悲伤(哀悼)。
这条路充满挑战,但请记住:你值得拥有平静、自由、被尊重和被爱的生活。你今日的能力证明了你内在的力量,这份力量也能支持你走出过去的阴影,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